天津北方網訊:10月25日,由天津市抗癌協會腫瘤精准治療專委會、天津市抗癌協會胰腺癌專委會聯合主辦,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承辦的2025胰腺腫瘤精准前沿與多維融合研討會在津召開。大會以“胰路精進 精准躍界”為主題,來自全國三十餘家頂尖醫院和研究機構的胰腺腫瘤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胰腺癌精准診療體系構建、創新技術轉化與多維學科融合發展,共設外科創新、影像與核醫學融合、青年學者前沿論壇等多個板塊,全面呈現胰腺疾病診療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趨勢。

破解“癌王”早篩難題,“天津模式”實現精准預警新突破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稱,具有“三高四低”的臨床特點: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復發轉移率高;早期診斷率低、手術切除率低、藥物有效率低、5年生存率低。在臨床治療中,有15%~20%的患者處於早期,5年生存率僅8%-16%;80%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平均生存時間僅有6個月左右。2022年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新發患者11.87萬人,發病率排名第十;胰腺癌死亡患者10.63萬人,死亡率排名第6,防控形勢嚴峻。

“胰腺癌作為預後最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攻克難度高、治愈率低,迫切需要多學科協作與科技創新支橕”。天津醫科大學校長、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胰腺腫瘤學科帶頭人郝繼輝教授表示,目前胰腺癌診療缺乏有效的診療評估和篩選手段,基礎研究和理論創新尚有待突破。為突破胰腺癌早期診斷瓶頸問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研發了國內首個適用中國人群的胰腺癌早診蛋白芯片,建立首個胰腺癌單細胞多組學測序分析平臺,成功開發出一種基於循環游離DNA(cfDNA)的非侵入性檢測模型,其具有優異的篩查性能,顯著優於傳統腫瘤標志物CA19-9。這一創新方法有望推動胰腺癌從“晚期確診”向“早期乾預”轉變,最終改善患者生存結局,為胰腺癌診療領域帶來重要突破。
“天津策略”推動新輔助治療精准化
郝繼輝教授表示,新輔助治療是提高胰腺癌手術根治率和改善預後的重要治療方式。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聚焦優勢人群篩選、治療方案與療效評估等關鍵環節,系統提出“天津策略”:以關鍵分子靶點作為篩選標志物,借助類器官藥物平臺優選新輔助化療方案,並聯合生物標志物與影像組學進行療效評估。
針對傳統胰腺癌臨床分級的局限,郝繼輝教授團隊創新性提出“天津標准”——通過解剖學、腫瘤學及生物學三維量化復發風險,構建0-10分風險評估體系,精准識別高風險患者並指導實施新輔助治療,實現個體化、標准化與可量化的診療閉環。該體系經多項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提高了圍手術期安全性與患者遠期生存。
融合創新成果落地,多維協作共促發展
會議期間,多項臨床創新實踐備受關注:“雙線四針胰腸吻合方法”進一步降低術後胰?發生率;基於cfDNA片段組學的早篩模型、雙線四針吻合隨機對照研究、NALIRIFOX方案聯合立體定向放療(SBRT)等前瞻性臨床成果,充分展現了醫院在“基礎-臨床-轉化”一體化模式中的科研實力。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瑞金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國內中心專家圍繞動脈鞘剝除術、機器人保留功能胰腺手術、胰腺癌新輔助治療利弊等主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會專家對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提出的“精准分層-個體決策-多模整合”策略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為我國胰腺癌規范化治療提供了可推廣的臨床路徑。
在分論壇環節,“胰腺癌專科聯盟會議”集中展示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納米刀消融、SBRT放療及術中影像融合導航等新技術成果。“青年學者論壇”則圍繞新輔助治療時機與轉化路徑展開前沿探討,展現出我國胰腺腫瘤領域青年力量的迅速成長與融合創新活力。
天津胰腺腫瘤多學科診療研討會已發展成為具有深遠學術影響力的專業平臺,有效促進了全國及區域間學術交流與合作。未來,胰腺腫瘤精准診療的發展有賴於多學科深度融合、智能技術賦能與國際協作共進。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始終秉持“精准診療、創新引領”理念,持續推進“天腫模式”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實踐與應用,為攻克“癌王”貢獻中國智慧與天津力量。
(津雲新聞記者 趙穎妍)









